第八十章 如此歪才
县衙后堂之中,知县曹正正在秉烛阅卷。 “这是什么狗屁不通的卷子?!”曹正看了一份卷子,拍案大骂道:“天命之谓性,食色性也,故周公告尔曰:勿忘敦伦;子曰:学而时习,是所谓勿忘男女之性而时时勤习之也。” 这个考生是这么说的:人的自然禀赋叫性,孟子说了,食色,都是性。所以周公说,别忘了啪啪啪,孔子也说,学习了就要实践,是告诉我们知道了怎么啪啪啪就要天天勤奋练习。 曹正气得脸色都变青了。他将这份奇葩的试卷捏成了一团,扔到了地上:“不仅愚不可及,而且无耻啊无耻!” 其实曹老爷出这个截搭题,没有想让考生能写出什么文理贯通、四角俱全的好文章来,只要能把题目破了——就是写出来这四句话分别出自哪里,什么意思,然后随便挑拣一句话做个阐述就行了。 没想到这题目难倒了一大片人,许多人交了白卷,一句话也憋不出来。更没有想到有的人写是写了,还写的很多,但是狗屁不通,牵强附会而且有如黄段子一样,把曹正气得七荤八素。 马书吏走过来,捡起了卷子:“老爷,这卷子可不能损毁啊。”他展开卷子一看,却也忍不住笑了。 “看看,”曹正怒道:“是不是狗屁不通?” “老爷,依小的来看,”马书吏道:“不是不通,其实这么说,说得通,只是说通的是歪理。况且,硬是能把歪理写的花团锦簇,也算是有些歪才。” “歪理,歪理!”曹正道:“有才也是歪才,我看他以后也就在案牍之间做个玩弄文字的小吏罢了!” 马书吏脸色微微一变,他当然听出了曹正这是在讽刺他,憋了一口气咽下去,又恍若未闻地走过去,道:“老爷,没有绍黄了。” 曹正就道:“你去买几瓶来,我批改卷子,怎么能离开这东西呢?” 原来曹老爷有个毛病,最喜欢在读文章、改文章的时候以酒佐黄豆,不仅看得入迷,也吃得过瘾,一听说没有黄酒了,顿时不依。 “老爷,这时候了,酒店都关门了,”马书吏道:“要不您就早点歇息吧,明早再改。” 曹正没有好酒,又看了十几篇文不对题的八股,不是不通,就是跑题,自然没有了兴致,一挥手又有一小吏将毛笔收了起来,同时将卷子仔仔细细封好,曹正夹起卷子,径自去了后堂。 而马书吏也回了礼房,换了一身衣服,悄然出了公府,拐到了一家食肆之中。 那里的小间之中,早已经有个人在等他了。 “大管家啊,”马书吏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喝了之后才道:“这时候找我,肯定是为了县试了。先说一句,我可动不了手脚。” “你不是也阅卷吗?”阴影中出现了一张阴鸷的脸:“找个机会在那小子的卷子上泼污一下,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 “大管家说笑了,”马书吏道:“这种事情,决计干不了。何况曹老爷这一次从临县请了两个退下来的老书吏,专门帮着阅卷,根本没有任何下手的机会。在考试这件事情上,他的心思是最密的,也最不容忍。” 曹正可以无视马书吏他们的夺权,可以拱手让出县衙大小事务的处决权力,唯有选拔人才上,他不允许任何人干扰甚至插手,马书吏知道这一点。 “曹正早就说过,要保陈惇做案首的话,”沈长兴眯起眼睛:“难道不能利用这一点?” 他的想法很快就遭到了否定,马书吏用筷子压住了酒盅,道:“您是想要来一次唐寅案的话,那就更不可能了。” 唐寅案即弘治十二年会试泄题案,这案子起因就是因为两个人说了两句话,那一年的主考官程敏政看到两份万里挑一的卷子,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而唐寅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意气风发道:“我是今科会元。” 于是大幕拉开,礼部右侍郎程敏政被迫致仕,郁愤而终;唐伯虎一生放纵,寄情山水;徐经烧毁四书,留下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一句屁话的家训。 这个泄题案的案情之复杂,即使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依然众说纷纭,难分真伪,事实上,这案子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悬案,但是足可借鉴。 就像马书吏说的:“历来科考舞弊,考官和沾连的考生,哪个能活下来?唯有唐寅案,只不过判了罢黜为吏,当中内情,可见一斑。” 唐寅当年回家,迎来的是千夫所指,老婆和他恩断义绝,仆人也敢明里暗里讽刺,何况知与不知的路人,无不唾骂。然而这么多年过去,谁还不知道唐寅的才情,以及当年所受的冤屈呢?既然如此,大明怎么还会出现第二个唐寅案呢? “陈惇在绍兴这地方,已经有了偌大的名声,”马书吏道:“金珠案过后,绍兴家家户户都知道他,连徐渭的风头都被抢过了,这一次县试,两大银楼的赌注,都押他做案首,他不做案首,怕才让人觉得辜负期待呢。” “难道就由着他安安稳稳考上?”沈长兴就道:“你知道的,他是个多智近妖的煞星……他已经无限接近了许多事情了。” 马书吏并没有露出紧张的神色,反而一笑:“他考上了又如何?县案首又如何?县试之后还有府试,还有院试,童子试过了还有大考,连徐渭都蹉跎不前了十年,他哪里有那样的幸运,又翻的起什么风浪呢?” 沈长兴从他的话里闻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味:“我看你气定神闲的模样,就知道你的办法一定比我大。” “那就且看吧,”马书吏笑道:“且看。” 曹知县的阅卷过程一直不太顺利,一连看了十几份卷子,不是狗屁不通,就是词不达意,终于让他郁愤而起:“这都是写的是什么!” 挨过了正午十分,总算有个老书吏推荐了一篇卷子,勉强入了他的眼睛,让他缓了缓怒气,但是看了看被他判了过的卷子,也不过十几份罢了,更多的是被他黜落的卷子,堆积如山。 其实也不能怪考生写的烂,确实是曹正的截搭题出乎意料,也难以破笔承题。其实相当多的考生第一题写得无可挑剔,然而就败在对第二题的不理解上了,但显然曹正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题难,而是认为这些考生的水平不行。 直到另一位老书吏颤巍巍站起来,捧着一份卷子来到了曹正的身边:“老爷,老身荐举这一张卷子。” 曹正接过来飞速一扫,然而却忽然一顿,随即瞪大了眼睛,一字一句地看了下去。 短短七百余字的文章,曹正却看了一个时辰,有如读了一本高深的文翰一般,等他从卷子上抬起头来,才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真是好文章,好文章!” 他将这卷子分给其他人看,道:“以四书承题,文理清晰,辞气俱全,立意又堂堂正正,彷如老手名家之作,我瞧着有些熟悉,却又害怕是哪一个大小题库的时文,你们都看看,不会是照搬吧?” 这推荐卷子的老书吏就道:“这文章之所以让人觉得眼熟,因为他所承商文毅公的文风。” 他这么一说,曹正有如醍醐灌顶,顿时道:“不错,不错,确实像!” 商文毅公即商辂,被称为本朝贤佐第一的名臣,也是第一位官方承认的大三元,他的文章自然是天下考生的临摹的范文,被翻来覆去揣摩分解了不知道多少遍,数不清的制艺书籍中,就总结过他的文章的特点。 立意广大。站在一层和站在三层的人所看到的景色,自然是不同的,而商辂的文章徐徐铺开的就是一副广阔景象,登高立远,而与之辅成的则是其堂堂正正的文意。第二就是一以贯之,有如百川归海。这是说商辂的文章前后呼应,草蛇灰线,似断似续,形断实续。而到最后一泻千里,打通前后所有的关节。 这两点也许通过多次的模仿锻炼,也能够勉强达到,但是第三点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了,如果说一般的金针可以扎进皮肤三寸,那么商辂的文章就仿佛把金针深入了腠理一般。而眼前这份卷子,将四书中的第一句话破开,深入分析可谓穷究其理,而且这个“理”,达到了一般人根本想不到的地方。 “本县有此才俊,”老书吏啧啧称叹道:“真可谓人杰地灵!” 曹正将卷子的封皮反过来,看了一眼便哈哈大笑道:“看来本县的眼光,是一如既往!” 十天之后县衙之前放榜,谓之发案,每次发案,必然鸣炮吹打,聚集了乌压压不知道多少人,都睁大眼睛去看榜上的名字。 发案用圆式,圈分内外两层,内圈取在第十名以内,外层为十至二十名,圈内正中提高一字写者,为第一名。 “案首是——”众人瞪大眼睛,都只瞧了那第一名的名字:“第五十六号,陈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