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六回 追樊稠阵斩王方
徐荣一死,其麾下的士卒立刻选择了投降。这些人很多都是北军五校出身,根本不想和刘充的军队交战。 之前都是徐荣在带领,他们没有办法,现在徐荣一死,他们也没有理由抵抗了。 程不识带人接管了俘虏,张郃和高览立刻返回湖县,去迎接潼关樊稠的进攻。 徐荣带来的五六千人,被杀了两千多人,被俘三千多人,其中两千多人受伤。缴获战马一千多匹,被杀的马匹多达一千匹。 樊稠在郭嘉占据湖县之后,就感觉到不对劲了。他之前也在怀疑,为什么徐荣会被派去攻打京畿,他也听过一些传言。 但是现在看来,那些传言分明就是刘充耍的诡计,为的就是想要置徐荣于死地。湖县突然出现上万人,徐荣就是插翅也逃不出这些人的阻拦啊! 想明白之后,樊稠立刻召集兵马,向湖县进攻,想要接应徐荣。 等他率军到达湖县城下之后,却看到城下已经列好了军阵,正在等待他。 他派人想要绕过湖县向函谷关探查一下,但是斥候还没有跑出多远,就被赵云的骑兵给劫了回来。 “五千骑兵?”樊稠愣了一下,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他之前探查的数量。他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气,惊出一身冷汗。 作为军中宿将,他当然知道情报不准备会有什么后果。于是他对斥候说道:“再去侦查,看看敌军到底有多少人!还有,将周围可以埋伏人的地方都侦查一遍!” 樊稠的谨慎救了他一命,斥候进入南面的树林的时候,看到了张郃正带着军队行来。 “撤退!”樊稠听到这个消息,立刻知道自己中计了,连忙下令撤军! 郭嘉站在城墙上,看到樊稠撤兵,不由得笑了起来:“樊稠果然有两下子,竟然发现了我的伏兵。下令,让赵子龙率领骑兵出击!” “诺!”鼓手立刻在城墙上变换了鼓点。 赵云听到鼓点变化,立刻下令:“随我追击敌军!” 骑兵们立刻启动,向着樊稠追了上去! 看赵云追击,樊稠这立刻醒悟过来,这也是敌人计策的一部分。这是一个阴阳结合的谋略,阴谋是在周围设计伏兵,好多面包抄。 要是没有发现,就是必死之局。而发现了,阳谋就展现了出来,五千骑兵的追击,谁能挡得住? 樊稠可知道骑兵追击的时候是多强大,他这一万多人可不够冲击的。他想了想,立刻下令:“让王方率领骑兵断后!” 王方也是西凉军中的宿将,从军也有十来年了。他得到命令之后,并没有呆在原地阻拦,而是向着赵云的骑兵冲了过去!只有这样,他才能有或者的可能。 赵云看到王方向着自己对冲,立刻对副将方悦说道:“你带着一部分去继续追击,这些人交给我了!” “诺!”方悦对赵云佩服至极,这位赵将军不愧是王上器重的人,非常勇于承担责任,将轻松的战事交给部下。 赵云不知道方悦想什么,而是带着骑兵向着王方冲了过去,手中长枪一摆,奔宵马立刻加快了速度,直奔王方的中军而去。 王方看到了赵云骑着一匹神骏的白马,立刻知道这是敌将。于是他立刻策马向赵云杀去,心里想道:只要杀死敌将,敌人的追兵就会退了。 他的想法很正确,但是却没有很好的判断出敌我双方的实力。 他向着赵云冲过去,长矛迎面就刺了过去。 赵云也一只手拉着缰绳,一只手持枪刺向王方。 两马一错蹬,王方就从战马上飞了起来,砸在地上。 看到王方被杀的西凉兵,士气大落。而没有看到的,继续和并州骑兵对拼了起来。 一交锋,并州军就占据了上风,那些胆怯的西凉兵大部分被杀! 双方一个冲刺过后,西凉兵倒下了七八百,而并州兵倒下的只有两百余。 西凉兵看到自己这边的骑兵少了那么多,不由得慌了起来。再找一下,又发现王方不见了,他们立刻向潼关退回去! 赵云调转马头,正准备再一次进攻,却发现西凉骑兵逃跑了。 “追!”他果断下令。 追出去十多里,赵云就追上了樊稠。樊稠没有办法,只能边战边退。 赵云一边尝试冲击军阵,一边向军阵当中射箭。西凉兵不断的有人落队,很快就被后面的骑兵追上去,砍杀殆尽。 好在樊稠谨慎,没有让赵云找到漏洞。 赵云一直追到了潼关,这才撤军,一路上收敛西凉兵的尸体,这一战足足杀死四千多人。 这一战并州骑兵也损失了将军四百人,缴获了战马六百余匹,辎重三百多车。樊稠因为是过来接应徐荣,并没有带太多的辎重。 返回到了湖县,郭嘉询问了战果,然后对赵云等人说道:“王上有令,留朱灵率领两千人驻守湖县,归程不识节制。其余人,返回邺城!” 樊稠返回潼关之后,立刻给董卓写信。董卓接到了樊稠的报告,气的一脚将几案踹翻在地! “是谁说刘长恭要策反徐荣的?” 看到董卓暴怒,所有人都噤若寒蝉。只有李儒说道:“相国,此应该是刘长恭的诡计。徐荣前番打败曹操、孙坚,可能引起了刘长恭的忌惮,所以才设了离间计除掉徐荣。” 董卓想了一下,还真有可能。可是这样他有一些不甘心,他对着李儒问道:“被刘长恭摆了一道,孤定然会成为天下人笑柄,可有什么办法还回去?” 李儒想了想,对董卓说道:“相国,刘充现在占据邺城,另立朝廷,此乃大逆不道之举。相国可向天下发檄文,令天下诸侯讨伐刘充,许诺成功者封王!” 田仪这时候也说道:“此计甚好!这是效仿楚怀王,允诺先入关中者封王的故事。诸侯必然想要做高祖,拼命的攻打刘长恭。” 董卓一听,立刻笑了起来,拍着巴掌说道:“此计甚好,就按照此计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