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 工部
聊了一会,大梅和江程佳她们又开始忙着处理公务,袁方则是将赶来的所有胶农聚集在一起,讲述自己的想法。 袁方的想法很简单,很实用,就是单独建一个地胶工坊,按照一定的尺寸制作地胶板,这样一来,工地那边就不用那么麻烦现做现铺了,只要将事先做好的地胶板铺在地面,再稍加处理就可以了,效率应该比之前快很多。 有大梅和两个嫂子撑腰,袁方这个名不副实的会长的想法得到最快的落实,因为还只是个初步的构想,能不能成功还得实践之后才能确定,所以,大梅先是安排胶农在商会总部后面的小仓库制作胶板,如果可行,她会重新安排更好更合适的地方和更多的人手进行批量制作生产。 地胶的事暂时告一段落,接着,袁方带着所有铁匠前往工部研究轧道机的事,闫月对这些没什么兴趣,选择留在这里,等晚上和大梅一起回去。 嘱咐闫月和大梅回去的路上注意安全,袁方和桑柔她们离开商会,去了工部衙门。 袁方,在东圣帝国的官员眼中权倾朝野,如日中天,很少上朝议事,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来往,很多人嫉妒眼红,对其印象极其恶劣,工部正堂林海也是其中之一,对袁方,鄙夷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袁方的好运。 然而,自从林梦生被袁方委以重任,林海对袁方的印象大为改观,虽然心底还有些看不起这个靠关系成为朝中重臣的家伙,但也同样钦佩他的慧眼如炬,人海中发觉儿子林梦生的才华。 无所事事的林海正悠闲的享受炉火好茶,下人禀报袁方来了,林海一愣,随即起身出门迎接。 工部衙门外,袁方已经等得有点不耐烦了,按他的脾气,皇宫都随便进出,一个工部衙门直接进去就是了,不过想到这次过来有求于人,多少还得给人留点面子,只好等在外面,算是给足了林海面子。 林海迎出衙门,一番热情寒暄,邀请袁方一行入内。 奉上茶水,杂役退下,袁方直奔主题:“林大人,这次过来是想找你帮个忙。” 林海含笑说:“袁大人有什么事尽管说,只要我能力之内,绝无二话。” 袁方微笑说:“那就先谢谢林大人了,是这样的,陛下托付我做些事,但工具方面有些欠缺,听说工部的铁匠手艺不错,我想让林大人帮忙,让他们帮我做些东西,怎么样?” 林海闻言沉吟片刻:“不知道袁大人所做何物?” 袁方拿出图纸,简单讲了一下轧道机的构造和材料工艺要求,林海皱眉说:“这样啊,如果是这种大型器械,我帮忙找人倒是可以,不过这材料方面,呵呵,不怕袁大人笑话,我这工部衙门听着威风,其实就是个清水衙门,所有用度都是有限额的,要是少的话我还可以做主,但您要做这么大的东西,光是精铁的消耗我就有点承受不起了。” 袁方摆手说:“林大人多虑了,材料方面不用您操心,所有花销全都由梅花商会负责。” 林海点头说:“既然这样的话那就没问题了,等下我就找人过去。” 袁方笑着说:“不用那么麻烦了,就借您工部这块地方就成,帮忙的人手我已经带来了,材料我会派人去买,只要您帮忙找几个手艺最好的铁匠指点一下就成。” 林海没有废话,当即答应下来:“可以,小事一桩,对了袁大人,我还没多谢袁大人对犬子的知遇之恩呢,择日不如撞日,一会梅花酒楼,我做东,袁大人可千万不要拒绝才好。” 袁方倒是很想蹭顿酒喝,可是他真没时间啊:“林大人,你实在太客气了,什么知遇之恩,我就是觉得和林梦生很投缘,当然了,最重要的是林梦生这小子确实有能力,有韧劲,对了,你还不知道吧,他负责的项目已经差不多成功了,这可是大功一件,陛下还说要给他奖励呢。” 林海闻言大喜,起身拉着袁方的手激动说:“那我就更应该感谢袁大人了,要不是你,犬子也不会有现在的成就,估计还在跟那些狐朋狗友到处祸害人呢。这样,袁大人要是觉得不方便的话,晚上咱们到我家喝点,这总可以了吧?” 袁方客气说:“不用,真的不用,说实话,我倒是真想和林大人好好聊聊,不过不巧,最近真的事情太多,这不,等下还得去皇宫一趟,陛下还有事找我呢。” 林海有些失望,他确实真心邀请,一来是感谢袁方,二来呢,也是想借机和袁方搞好关系,拉拉交情,林海虽然是工部正堂,可没有什么实权,更没有什么油水,也想着巴结巴结袁方这个大红人帮忙说话,仕途上能更进一步,最少换个好一点的衙门也好,不过袁方都这么说了,他也不好强求:“既然袁大人有要事在身,我也就不勉强了,袁大人年轻有为,这样的年纪就能得到陛下重用,前些时候有亲自统帅大军东征凯旋,真是英雄出少年啊,我家犬子要有你一半的本事我就满足了。” 袁方被说的老脸一红,谦虚说:“林大人过奖了,我还有事,您看铁匠的事?”林海闻言不再耽搁,亲自带着袁方去了工部后院的铁匠炉。 工部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汇聚了全国的技术工匠,自然不会缺少锻造行业的出色铁匠。 后院角落的铁匠炉,炉火旺盛,淡青色的火焰中一柄剑丕被烧得通红,三个无比壮硕的汉子围在炉火旁,仔细观察着剑丕的变化。 袁方一行人到来,三个铁匠回头看了一眼,他们不认识袁方,不过看到环绕在袁方身边一身迷彩军装的桑柔几女就知道袁方绝对不是一般人,更何况还有工部正堂亲自陪同。 三个铁匠不敢怠慢,急忙躬身行礼:“见过林大人,各位大人。” 林海笑呵呵说:“不必多礼。”